缺氧型肥胖好發的族群

缺氧型肥胖的發生雖然常見於各類肥胖人群中,但某些族群卻比其他族群更容易患上缺氧型肥胖,如:

  1. 中年族群:

    随着年齡的增加,缺氧的程度也逐漸提升,由於人體在20歲之後,平均每年將減少1%的最大攝氧量(VO2max) ,當這個數值降低至正常值的20%-40% 左右,也就是40-60歲左右,則是缺氧型肥胖的好發年紀族群。

  2. 女性族群:

    當女性因故停經(如手術)或自然停經(如更年期前後)之後,血管失去原有黃體素的保護,而發生系統性的慢性缺氧,同時也會快速形成缺氧型肥胖。

  3. 辦公族群:

    絕大多數辦公的白領勞心族群,因為工作壓力,大腦神經活動喜好攝食糖分,以及肢體活動減少等等原因,較容易發生慢性缺氧,而成為缺氧型肥胖的好發族群。 

Click Here

缺氧型肥胖常見的體型

一般缺氧型肥胖的脂肪堆積,原則上以缺氧器官或部位,附近的皮下脂肪組織作為分布,因此缺氧型肥胖所表現的體型與其他肥胖的體型有著些微不同,常見的體型如下:

1. 上身肥胖體型:

又稱為蘋果型、鮪魚肚型,主要是上半身及肚子部位發生肥胖脹大的形狀,這是辦公室族群及中年男性發生缺氧型肥胖後的常見體型,絕大多數為消化系統,如肝臟、大腸、小腸及腹部肌肉發生慢性缺氧,上腹部皮下脂肪堆積膨脹所產生的結果。

2. 下身肥胖體型:

又稱為西洋梨型,主要是下半身及下腹部位置發生肥胖脹大的形狀,這主要是產後、停經後或更年期前後的女性發生缺氧型肥胖後常見的體型,絕大多數為下腹腔室及相關器官,如子宮、卵巢及大腸等發生慢性缺氧後,下腹部及臀部的皮下脂肪堆積膨脹所產生的結果。

3. 全身肥胖體型:

又稱為鵝卵型,主要是全身及四肢部位發生肥胖脹大的形狀,這是中年族群不論男女發生缺氧型肥胖後所常見的體型,絕大多數為四肢、臉部、頸部的骨骼肌或關節等部位發生慢性缺氧,為了防止身體能量持續逸散,使得皮下組織不斷增生脂肪細胞,並堆積脹大,於是在各個器官部位形成像鵝卵石或鴨蛋那樣全身性膨脹肥胖的體型。

Click Here

缺氧型肥胖的生理指標

對於缺氧型肥胖者有幾項常規可簡易做到的生理指標可以量測 :

 

1. 身體質量指數(BMI)

通過計算體重與身高(BMI = 體重(公斤) / 身高2(公尺2)),可以推測是否屬於缺氧型肥胖的範圍。一般而言當BMI指數介於24-27之間,可以考慮已經屬於黃燈警戒,若BMI指數大於28以上,若在加上其他因子,則應該亮紅燈,很有可能是屬於缺氧型肥胖。

2. 腰圍比:

腰圍與身高(公分)的比例大小,也可以作為衡量缺氧型肥胖的指標,當腰圍小於身高的一半(0.5),則屬正常健康標準,但若大於0.6以上,則有可能屬於缺氧型肥胖。

3. 體脂率:

體脂率是指身體脂肪的百分比,通過固定時間(如起床解便後)及條件(如固定衣著重量)在血脂機上可以得到數值。當體脂率在女性大於30,男性超過25之後,則很有可能發生缺氧型肥胖。

4. 血脂水平:

血脂水平的高低與肥胖有密切關係,當抽血後的三酸甘油脂濃度超過150mg/dl時,則可能已經屬於缺氧型肥胖。

5. 血糖值差異:

正常狀態下,飯前空腹血糖的標準是70~99 mg/dl;而飯後血糖則是80~140mg/dl。但是若是兩者的差異值超過65mg/dl  以上,則可能屬於缺氧型肥胖的範疇。

6. 糖化血色素:

血色素是一種存在血液中的紅血球上面的特殊蛋白質,但是當紅血球衰老或被破壞時,會與血液裡的葡萄糖結合,而形成糖化血色素(HbA1c)。這項指標原本是做為判定糖尿病的精細指標,一般正常值在4.0-5.6%之間;數值在5.7-7%之間,則屬偏高,屬輕度缺氧型肥胖的範圍,若數值≥ 7%則屬缺氧型肥胖並兼有糖尿病的情況。

7. 胰島素阻抗數值:

絕大多數的缺氧型肥胖的中期及後期,都是因為體細胞的胰島素受體數量越來越少(或者說是胰島素的阻抗越來越大),因此造成相同的食物量及相同的胰島素分泌狀態下,可被體細胞利用的血糖會越來越少,從而多餘的葡萄糖便轉至附近的脂肪細胞中儲存,而造成缺氧型肥胖現象。目前量測的方式為:空腹時的胰島素數值 X 空腹的血糖值,再除以405,即得之該數值。當該數值大於1.5以上時,就會發生缺氧型肥胖,大於2以上時,則就兼具缺氧型糖尿病。

Click Here

缺氧型肥胖的生活指標

發生缺氧型肥胖的生活型態及一些平常的生活指標有關。以下是一些常見於缺氧型肥胖族群的生活習慣與生活指標:

1. 飢餓感:

在正常的三餐飲食飯量及常態活動情況下,每當兩餐之間或餐前大約 1 小時之前,就發生飢餓感。這是因為體細胞的胰島素受體數量變少之後,餐飯後的血糖無法被正常的送入體細胞,導致體細胞的能量產出不足而發出的飢餓訊號。

2. 易入睡

原本經常按時入睡、入睡前還會看看手機或書籍、甚至經常到深夜才睡的情況,逐漸變得一倒頭就可以入睡。這是因為餐後的血糖無法完全進入體細胞,使得血糖滯留在血液中,造成血流中的含糖量提高,使腦中的睡眠感測中心(食慾素細胞群),誤以為身體已足夠食物去應付睡眠的缺氧挑戰,於是啟動睡眠程序,輕易的進入睡眠。

3. 常失眠:

與前面的易入睡互補,有時當生活稍微興奮、勞動、提早進食、及產生壓力等等行為發生後,反而容易發生失眠,尤其當睡眠中斷(如起床後尿尿等),將很難再入睡。這是因為體細胞已消耗血液中的大多的血糖,脂肪細胞又來不及轉換成釋出能量,而使睡眠感測中心認為不足以應付睡眠時的缺氧挑戰,因而使人體保持清醒。

4. 吃零食:

經常在正餐期間以外的時間吃零食(包括含糖飲料)或既使在餐後沒有飢餓感狀態下,仍然有進食或吃零食、喝飲料的行為。其原因與前面經常發生飢餓感的原因相同。

5. 易打鼾:

當入睡後,經常發生如雷的鼾聲,尤其以仰睡的睡姿入睡時打鼾將更加嚴重。這是因為這類人群在入睡後血氧在喉嚨部位的分布將相對更匱乏,喉部的會厭、懸垂雍及氣管周遭等軟組織細胞因為缺氧無力,而鬆脫下垂形成類薄膜狀,並使氣管入口端壓縮減小口徑,形成類似笛子的形狀,導致呼吸的氣流壓縮,並震動這些類薄膜組織,而發出聲響。

6. 睡眠呼吸中止症:

進入每個睡眠週期的非快速眼動睡眠(NREM)的中後期之後(熟睡期的中後段),將發生較高頻率的睡眠呼吸中止。這是由於舌頭根部以及上顎後部的軟組織,因為缺氧能量不足,使這些細胞的組織拉力無力對抗地心引力的重力,發生舌根下滑而塞住氣管入口的窒息現象。

7. 皮膚搔癢

每當溫溼度發生變化或遭遇到花粉、塵霾、地毯、冷氣房等過乾及較多過敏原的環境下,經常容易發生皮膚搔癢甚至過敏等現象。這是因為膨脹的皮下脂肪生成之後,將伴隨新生更多的免疫細胞,加上在慢性缺氧下,免疫T細胞中的T-help細胞分化數目持續降低,造成皮膚組織的免疫失衡過激,產生盲目胖別的過敏現象。

8. 容易復胖

即使透過各種方式努力減肥,在初期確實也緩速的降低了體重及體脂,但是到達大約5%-8%之際,就很難再降低,同時一旦鬆懈或停止努力減肥後,很快速地反彈復胖回去,甚至還超越原先的體重。這是因為慢性缺氧的細胞,原本的能量就已經匱乏,加上細胞膜上的胰島素受體數量及品質也較少較差。阻斷食物或糖分的攝取、只吃油脂或蛋白質去改變正常飲食代謝、加強運動讓能量消耗、增加排尿使體液減少等等的減肥方式,都將使原本已能量不足的細胞變得更加匱乏及更加缺氧。細胞為了生存,當然也設法抵抗能量流失,並啟動如慢性發炎等等機制,努力自救停止被掠奪,一旦主人停止錯誤的能量掠奪之後,當然會大肆的快速成長!

Click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