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

年齡大小是缺氧型肥胖的主要發生成因之一,當年紀達到20歲之際,是人體平均最大攝氧量(O2max)的最頂峰年紀,之後所有人類平均是以每年1%的速率遞減這項最大攝氧量的值,直至測試至90歲為止。這個指標主要是用來計量人體的心肺功能以及攝氧能力的統計指標,也粗略的和人體的有氧代謝功能相符。

 

也就是說20歲以前的人體大致上是屬於有氧代謝狀態,21歲以後就開始進入缺氧狀態,身上所有的細胞每年平均產出的生物能量電池(ATP)就下修1%,這聽起來似乎沒甚麼大了不起的。但是當年紀達到50歲左右時,身上細胞的產出能量平均就已經減少了30%左右,70歲的年紀,身體能量產出就已經減少了50%!!!

若換個觀念說明,當你20歲時吃了一碗白飯就可以滿足你在8小時的生命及活動所需的狀態下,同樣的你活到70歲時,則必須吃下足足2倍的飯量,才能夠產出相同的能量去延續生命及活動所需 !

 

若單純的按照這項年齡的因子去推估,大多數的人在40至60歲之間,除非活動也隨著年齡遞減或者運用了其他方式減少缺氧發生,否則他們為了維持生命及活動,進食量則必須越來越增加,甚至超過所需。再換個說法,假設活動量隨著年紀增加而越來越減少(假設每年也以1%的方式遞減總能量的耗損),則在相同的飲食量之下,他們的能量原料供應則將是逐年的增加必以脂肪的方式儲存起來,當然在那個年紀下就形成了〝中年肥〞這類缺氧型肥胖了!!

Click Here

性別

男女原本是平等的,只不過當女性在生理上必須負責懷孕並生小孩,甚至之後還得擔負哺乳養育的工作時,生理上就會有別於男性。主要的差異就來至女性的幾項生殖賀爾蒙(如黃體素)對肌肉與血氧的調控機制,使得她們的在能量的消耗方面可以有效的節約下來,而將這些食物產出的多餘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儲備起來,並分配在基個與生殖及哺乳相關的器官上,以利人類生命延續使用。這也是在正常飲食與活動條件下,絕大多的女性身材曲線都非常的凹突優美,同時這也是同齡的男性的肌肉量相對較多,而女性則是脂肪量相對較多的一種天然現象。

 

只不過當女性生殖任務隨著年紀而逐漸喪失任務或功能時,女性的賀爾蒙,尤其是黃體素調節鈣離子的能力越來越少,這使得局部的生殖器官、下半身、甚至全身性的血管都開始緊縮,從而導致慢性缺氧。身體為了補足當下的活動所需,自然地就會啟動食慾素分泌以增量進食,於是自然地就產生女性在中壯年時期大多數人都會面臨到的缺氧型肥胖。

Click Here

飲食

一般人都經常將飲食的質與量不均衡歸類於肥胖的主要原因,但是缺氧型肥胖狀態下,飲食並不是主要成因,而是當身體處在慢性缺氧下,有些食物容易形成肥胖,甚至有些食物容易造成缺氧。由於脂肪的屯積主要起因是慢性缺氧,因此在細胞進行缺氧代謝過程中,最容易被這類代謝轉化的物質當然是屬於醣類物質,這包括大多數食用的含澱粉食物,例如米、麥類的澱粉種實以及馬鈴薯、地瓜等根莖類的植物。雖然這些食物比較容易直接被細胞所轉化成能量,後續再堆積成脂肪,但身體仍然需要它們以維持生命,所以盡管許多人減量這類食物去達到減肥的目的,但除了可能因為能量不足而損傷身體之外,一旦回歸常態後,很快地就會再復胖回原狀。

 

因此與飲食相關聯的肥胖問題主要並不在食物的種類,而是控制進食量多寡的源頭,當身體處在慢性缺氧代謝下,細胞的能量產出率一直都比有氧狀態來的低落不少,因此為了補足能量水平,食慾素神經也會不斷釋出飢餓訊號,讓人不知不覺過量進食,也由於對能量需求如渴,因此也會對含高能量及轉換快速的食物會產生相當大的興趣,像是米飯薯條麵包、含糖飲料、炸雞漢堡等等,相反的對於青菜、海菜蒟蒻等等低糖及難轉換能量的食材則是興趣缺缺。

Click Here

基因

有些人即使經常大魚大肉的飽食,也不見得會增胖發福,但相反的,有為數不少的人群卻是可以用〝喝水或吸空氣也會胖〞來形容他們易肥胖的程度。這其中的差別原因則屬於基因的表現強弱所影響。在缺氧型肥胖範圍中,影響最大的基因主要當屬【缺氧誘發因子(HIF-1)】這個強大的暗黑之王,只要身體面臨缺氧的條件、狀況、或環境之下,這套基因組將直接的啟動,同時視缺氧的強弱與期限,而啟動一系列的下游基因, 包括血管增生基因、代謝轉換基因、組織纖維破壞基因、DNA節能基因等等。

 

其中與肥胖相關的系列當屬DNA節能基因與代謝轉換基因等系列,在DNA節能系列中以組蛋白脫乙醯酶類(HDAC)、DNA甲基化轉化酶類(DNMT),這兩套基因,讓許多的DNA收縮或停止活動,這造成許多的胰島素受體的零件也發生遇缺不補的情況,時間一久,就發生胰島素拮抗問題,使得大多數的血糖進不了體細胞,而被脂肪細胞吸收儲存堆疊著。上面這系列基因,主要以糖的代謝為主,而在油脂的進食與代謝的狀況下,則利用代謝轉換基因系列中,幾個特別的基因組,像是細胞色素P450系列家族(CYP)、解偶聯蛋白系列(UCP)等基因組與相關的受體,都決定缺氧型肥胖的發生與增長或堆積速度。

Click Here

習慣

許多生活中的習慣與活動,也與缺氧型肥胖有密切的關係。其中像是平常的作息方式、睡眠品質與習慣、生活與工作的壓力、運動強度與節奏、甚至情緒的波動與心理狀態等等,都和缺氧型肥胖相互牽連。

 

當人的工作屬於長期坐在室內、汽車內、廠內,進行溝通、動腦、操作汽車或機具等等較不耗損體力的工作時,血氧主要集中在腦部與局部四肢部位,這使得腹部、臀部等處相對缺氧,於是當過剩的能量經常發生時(如過飽食),或者原先經常活動的器官發生胰島素受體阻抗時,多出的能量原料(葡萄糖、乳酸等)將就近在周邊的皮下脂肪儲藏,而形成類似鮪魚肚、肥腰、肥臀、肥腿等等現象。

 

另外,一旦發生缺氧型睡眠的情況後,也就像是失眠、打鼾、睡眠呼吸中止症,甚至早睡晚起、晚睡晚起等等現象,他們的將會因體內睡眠感測神經感測身體能量不足而無法入睡,同時會因此大量釋出飢餓素訊號補充食物,造成在深夜會睡前吃消夜或再進食等習慣,而發生肥胖的問題。

 

壓力其實是源自身體感知能量不足的一種生理反應,因此經常在生活或工作中感到壓力的情況下,除了大量分泌腎上腺素之外,也將釋出脂肪儲藏的能量作為腦細胞或體細胞的能量來源,但身體其他的細胞也同時面臨了慢性缺氧的命運,尤其當一旦壓力解除後,勢必補充大量的食物以作為儲備,而發生缺氧型肥胖問題。

 

Click Here

環境

生活中周遭的環境因子也將對缺氧型肥胖造成許多影響,雖然氧氣似乎充滿在我們周邊的環境中,但是許多的因素卻嚴重影響身體對氧氣的吸取。

 

最常見的現象是生活空間的缺氧,現代生活環境中,無論是辦公、學校、搭車、社交、甚至回到居住地休息或睡眠,若是在夏天或是在冬天,這些空間大多會因開啟冷氣或保暖等原因而密閉,而每個人在安靜的情況下,每分鐘通氣量大約為8公升,假設當2個成人在一個3M X 3M X 3M的房間(9M立方)中待上9.5小時(如晚上9點30至隔天早上7點的情況下),那到起床之前,他們就已經用光了所有的新鮮空氣一次,也就是說起床當時房間裡面的氧氣比例大約只有原先的60%至75%左右,這和睡在玉山頂上(4000M)的高山缺氧情況差不多。這也說明許多人每天都處於缺氧環境下而不自知,當然也因此造成慢性缺氧體質。

 

另外還有因為汽車、工廠所排放的煙塵,甚至飄過來塵霾中,所含的PM2.5微粒子、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等的汙染物質,這些除了降低空氣中所含的氧氣分壓之外,還大量降低肺泡中氧氣交換的效能以及傷害肺泡的組織,因而也造成慢性缺氧體質。當然也將直接形成缺氧型肥胖問題。

Click Here